施一公接受本網專訪

見到施一公,是在2020年深冬的西湖大學。南國的校園里綠意不減,草木常青。

采訪前幾天,他剛剛在廣州完成了自己的首場全程馬拉松。采訪當天,他穿了一雙黑色運動鞋,手捧一杯咖啡,精神抖擻,笑容洋溢,熱情地與我們一一握手。他告訴我們,昨天天氣好又忍不住沿著銅鑒湖大道跑了兩座山,跑步令他愉悅。

施一公的人生也恰如一場長跑:從留學到回國,從北京到杭州,無論人生“賽道”怎么轉換,始終步履不停。在他看來,自己是一個比較愿意折騰的人,很情愿離開現在的所有,去做一件全新的事情。

“在我從小到大的價值觀、行為規范里邊,似乎總是要做點啥事,做啥不知道,但是覺得天生我材必有用”。這種“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做點啥事”的信念已經印成他生命的底色?!叭绻l揮自己的特長和積累,能夠做一些事,能夠讓自己心里愉悅,可能是最關鍵的”,選擇回國發展、離開清華到西湖大學都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這種選擇和驅使背后是一種更大的人生格局和視野,是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感和一以貫之的拳拳愛國心。他說,創辦西湖大學,是想為國家教育領域下一步改革鋪路、探索,“看一看我們怎么做的,我們成功了,在哪兒成功,失敗了為什么,提供一個借鑒”。

每每談及辦學的根本任務,他都會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前加上一個詞——“富有社會責任感”。他認為學生的個人奮斗值得認可,但個人奮斗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是要吻合的,把個人奮斗融入國家事業是一種最好的結局。他希望學生們能夠客觀地、實事求是地、批判性地看問題,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對社會紛繁的現象有自己清醒的理解,從而產生自發的社會責任感。

探索創新、攀登高峰,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問及壓力大不大,施一公坦言一直有壓力,“做的過程可以說加個引號叫‘痛苦’,但是做好以后也是一種巨大的愉悅”。肩負科學家和教育探索者的雙重使命,這一路注定充滿艱辛和不易,酸甜苦辣唯有身處其中方能知曉,但他表示從未后悔,言辭中流露的是堅毅和執著——

“你回望這段歷史的時候,說是輕輕松松、一帆風順,你一定會覺得沒意思,你一定是回憶到多少年以前,當時有過多少困難,多少矛盾,多少心理失衡,多少焦慮,你才會刻骨銘心,你才會覺得這輩子足了,知足了,你經歷過了?!保ㄖ醒爰o委國家監委網站韓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