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50至70年代,以錢學森、鄧稼先等為代表的老一輩國防科研工作者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和犧牲精神,創造了我國國防建設史上的多個第一,鑄就了熠熠生輝的“兩彈一星”精神。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歐美君將刊發學長們學習“兩彈一星”精神的體會和感悟,傳承偉大精神,賡續報國傳統。
在“兩彈一星”精神指引中自立自強
林繼(河海大學歐美同學會秘書長、河海大學教授):
學習“兩彈一星”精神,真切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為了共同的理想,毅然放棄海外優越的生活條件,一心回歸祖國投身建設,甘于奉獻、隱姓埋名。為了共同的事業,集思廣益、集智攻關。為了共同的目標,獻青春、獻終身、獻子孫。
為了守護山河無恙,為了保衛祖國安康,在“中國一定能造出自己的原子彈”的信念引領下,郭永懷、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等一批批懷揣報國之志的留學英才,學成歸來,矢志求索,匯聚于金銀灘,全身心投入“兩彈一星”的研制工作。經過多年奮斗,1964年,中國自己的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原子彈和導彈結合飛行成功,1970年,中國第一顆衛星發射成功,這一項項偉大成就的背后是中國老一輩科學家用青春、智慧、報國情懷譜寫的自立自強的贊歌,更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兩彈一星”精神。
新時代,“兩彈一星”精神依舊散發著光芒。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新?,F如今,留學歸國的科研工作者依然是國家科技發展的生力軍,依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中青年一代不僅要學習“兩彈一星”精神,更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奮斗,凝聚共識,在國際競爭的舞臺上守住陣地,在民族振興的征程中奮勇前行。
國之所需,吾志所向
劉偉(南京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格萊特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德國洪堡學者):
回顧上世紀60年代留學先輩們在祖國西部金銀灘草原上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事跡,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觸動,精神上得到了洗禮。
為誰做科研,為什么做科研,作為一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我時常為這個問題感到困惑。直到來到了金銀灘,這個問題才有了明確的答案。那就是,我們應該時刻牢記“國之所需,吾志所向”。我們的科研要面向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時刻圍繞“卡脖子”的問題開展,要做有組織的科研、大團隊的攻關。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要不來的,只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才能取得突破。
聆聽了221廠退休職工和家屬的講述,實地參觀了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青海原子城紀念館,來到原221廠上星站,在金銀灘大草原上參觀運送我國第一顆原子彈運輸的火車專列,我感到無比的震撼。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無私奉獻、甘于寂寞的精神讓我深深地敬佩。歷史的豐碑上記錄著老一輩科學家們的忠誠與熱愛,他們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創造者,更是最好的踐行者!作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我一定傳承和弘揚好“兩彈一星”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為祖國的科學事業貢獻力量。
做新時代愛國報國的科技人
崔義(蘇州市歐美同學會理事、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研究員):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對郭永懷、鄧稼先等先輩的事跡并不陌生?!皟蓮椧恍恰痹獎讉冊缒炅魧W國外,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他們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和科研條件,毅然回國?!翱茖W無國界,科學家是有自己的祖國的”,有國才有家。留在國外可以在學術上獲得更高的造詣,但那不是他們追求的、愿意為之付出一切的偉大事業!“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鄧稼先曾經這樣說過,也是這樣走向了生命的終點。他為祖國的“兩彈一星”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卻因身體遭受嚴重輻射損傷而離開了我們。郭永懷為了保護核心試驗數據,在飛機失事時與警衛員緊緊將公文包抱住。他們用自己的一生向我們詮釋了什么是愛國科學家,什么是科學家精神!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弊鳛樾聲r代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我們要學習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學習“兩彈一星”精神,為祖國的科技創新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