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智庫建設、人才交流合作
人才聯合培養、科技成果轉化
......
科技、教育、衛生、文化、農業等多個領域,12條措施助推海淀人才更好地發展。
9月6日上午正式開幕的2021“智匯海淀”人才主題周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十四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深化央地人才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措施》。充分發揮央屬人才智力資源,集聚的稟賦優勢,深化央地人才,協同發展促進央屬人才,全面深度參與海淀建設,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提供更堅實的人才智力支持。
“若干措施”涵蓋:人才智庫建設、人才交流合作、人才聯合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多個方面,涉及科技、教育、衛生、文化、農業等多個領域,共12條。
共建央地人才專家智庫
依托駐區高校院所,發揮統戰工作優勢,在科技、文化、衛生、農業等重點領域,共建一批央地人才專家智庫,邀請央屬人才為海淀發展建言獻策。
深化央地人才交流合作
探索共建海淀校友創新平臺;開展駐區高校院所、中央和國家機關與區屬單位、民營企業、民主黨派區級組織、統戰社團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間的多種形式的交流合作,今年聚焦“兩區”“三平臺”建設面向駐區中央單位提供掛職鍛煉崗位53個,選派3名干部赴中央單位掛職;“十四五”期間推動安排300名優秀黨外人才到海淀區統一戰線組織交流任職;依托“百校聯盟”平臺每年組織30場以上重點大學專場校園招聘。
創新央地人才聯合培養
建立完善科技、教育、衛生、農業等多個領域的人才聯合培養機制,為科學城建設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化的各領域優秀人才。
深化青年人才聯合培育
設立“海英之星”獎學金,三年內支持培養不少于500名優秀中學生、高校在校生和應屆畢業生;探索青年人才校地協同培養模式。
強化央屬人才落地保障
鼓勵央屬人才積極申報“海英計劃”,配套全方位支持政策;強化央屬人才引進落地和職稱評價服務。
探索央屬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
用好中關村科學城科技創新基金;建立健全央地人才協同創新機制;與駐區高校院所共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專業學科培養體系。
加強央地創新成果交流合作
分領域開展科研成果與關鍵技術推廣轉移轉化活動,每年開展不少于8場央地人才項目對接活動和5場央地人才交流合作俱樂部活動;建設“軍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實體機構;建設社會科學領域高校院所人才創新成果應用場景。
加大博士后工作站建設力度
完善博士后工作站資助補貼機制,支持博士后引進與留站工作,每年引進不少于100名優秀博士人才;鼓勵設站企業與駐區高校院所開展多層次多維度合作;著力引進海外博士人才。
深化教育領域央地創新合作
與駐區高校院所聯合開設“創新人才實驗班”,建立人才培養直通車;與駐區高校合作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項目。
深化衛生領域央地創新合作
加強以人員、技術、科研成果交流共享為核心的醫聯體建設;搭建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傳承平臺,助力區屬醫療機構每年培養不少于100名學術傳承人;共建婦幼保健人員能力提升平臺。
深化文化領域央地創新合作
與央屬高校共建文化藝術作品培育平臺;合作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活動。
深化農業領域央地創新合作
打造“未來農業”創新合作平臺;與中國農科院等駐區高校院所共建技術產業聯合體;打造農業高新技術小試中試基地。
這是海淀區進一步深化央地人才協同發展的又一重磅舉措,進一步拓寬了央地合作領域,充分挖掘央地創新合作契合點,提出12條創新舉措,將促進海淀區與駐區單位建立完善更深層次、全方位央地人才交流合作機制,為“十四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提供更堅實的人才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