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上午,未來科學大獎在京公布2021年獲獎名單。這一被稱為“中國諾獎”的榮譽獎勵,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約人民幣650萬元)。今年,袁國勇、裴偉士,張杰,施敏分別獲得這3座未來科學大獎。

“物質科學獎”獲得者張杰學長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大獎主要表彰他通過調控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精確可控的超短脈沖快電子束,并將其應用于實現超高時空分辨高能電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變的快點火研究。

“生命科學獎”獲得者袁國勇、裴偉士均為香港大學教授,大獎主要表彰他們發現了冠狀病毒(SARS-COV-1)為導致2003年全球重癥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病原,以及由動物到人的傳染鏈,為人類應對MERS和COVID-19冠狀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產生了重大影響。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得者施敏系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大獎主要表彰他對金屬與半導體間載流子互傳的理論認知做出的貢獻,促成了過去50年中按“摩爾定律”速率建造的各代集成電路中如何形成歐姆和肖特基接觸的關鍵技術。

張杰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德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我會上海交通大學分會名譽會長

其中,張杰院士是此次唯一未來科學大獎境內獲獎人。他1958年出生于中國山西,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此前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目前也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教授。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張杰是利用強激光束與物質相互作用高效產生方向與能量可控的高強度快電子束(100 keV到 10 MeV)的開拓者之一。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張杰院士領導中科院物理所和上海交通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快電子束產生和應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包括高效率產生遠離麥克斯韋分布的超短脈沖快電子束,實現對快電子束發射方向與能量的精確調控,實現表面自生電磁場對快電子束的引導和聚焦以及超高時空分辨的兆電子伏特電子衍射與成像等。

他們研制的超短脈沖兆電子伏特電子衍射與成像裝置,達到了亞埃(1埃等于百億分之一米)級的空間分辨能力,并將時間分辨能力提高到創紀錄的50飛秒(1飛秒等于一千萬億分之一秒)。利用這臺裝置,他們與合作者成功地實現了超快光場對量子材料維度的調控,觀察到瞬態的光致新奇物態;實現了對光誘導的新型相變以及單分子成像等重要物理與化學瞬態過程的觀測。

今春,張杰曾向上海交大師生表示思考這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出發點應以史為鑒,他稱歷次科技革命帶來4點啟示:科技革命作為產業革命先導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兩者結合度愈來愈高;前一次科技革命為后一次科技革命奠定基礎;世界科學中心每80到120年就會發生一次轉移;歷次科技革命的策源地都成了世界強國。

對于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機遇,張杰認為,誰占有最多最全的數據,誰有最高、最快、最好的數據分析能力,誰能最有效地利用與開發數據的價值,誰就將成為新科技革命的主導者。目前,中國已產生和占據最多的數據量,但在處理和應用數據,也就是云計算與算法方面,與美國仍有差距。他預見,未來十年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將在制造業和物聯網應用上。

小貼士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于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圖靈獎等國際著名獎項,采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區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并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最終的獲獎者名單由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參考國際同行評議信不記名投票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