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矢志科技自立自強
“兩彈一星”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50至70年代,以錢學森、鄧稼先等為代表的老一輩國防科研工作者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和犧牲精神,創造了我國國防建設史上的多個第一,鑄就了熠熠生輝的“兩彈一星”精神。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歐美君將刊發學長們學習“兩彈一星”精神的體會和感悟,傳承偉大精神,賡續報國傳統。
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和主力軍
顧冬冬(南京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德國洪堡學者):
在被譽為中國“原子城”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我有幸了解了新中國歷史上幾個響當當的“第一”——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橫空出世的地方。這里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兩彈”研發及核試驗的重要基地之一,這里讓羅布泊上空升起第一朵蘑菇云。這里,也曾是人跡罕至的禁區,沒有優越的科研工作條件,但一批批科學家隱姓埋名,爆響了震撼世界的天際驚雷。這就是“艱苦奮斗干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的“兩彈一星”精神。來到這片遙遠的地方,讓我們更深切地懂得什么樣的人才能稱之為中國脊梁。這里是“兩彈一星”精神的誕生地,這里的人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心精神世界,有著高度的歷史自覺和強烈的使命擔當,更有著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和氣魄。
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又激勵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奮勇前進的號角,是新時代的動員令、集結號。我國的科學家正從“向科學進軍”跨越到“迎來創新的春天”,我國科技事業正經歷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轉身,我國在全球的科技地位正從“占有一席之地”到“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征程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堅持“四個面向”,要以前沿科學理論的創新、顛覆性關鍵技術的突破為主攻方向,敢存遠志、敢為人先、敢走新路,緊密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科技探索創新,加快自主創新成果研發,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和主力軍。
“兩彈一星”精神會像原子彈里的中子源一樣,激發我們這些年輕的“原子們”產生高速擴增的鏈式反應,激勵更多青年人在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上昂揚奮進。
將科研成果應用在祖國大地上
趙超(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副研究員):
在原子城紀念館,現場看到以往龐大的電子元器件、儀器,了解了科研先輩在艱苦的環境下設計和制造原子彈、氫彈、衛星的感人事跡,由衷地感到自豪。在“兩彈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學院,親眼看到了展覽的火箭、坦克、戰斗機等實物,更堅定了為國防需求進行科研攻關的決心,進一步感到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和作為新時代科研人員的使命擔當,“祖國不會忘記”的旋律在我的腦海中久久回蕩。作為生物醫學工程科研人員,我從“兩彈一星”精神中感悟到,一定要為國家需求服務,把科研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研成果應用在祖國大地上。
來源:江蘇省歐美同學會、《留學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