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行斑駁的樹影,搖曳在古老的紅色磚墻之上。一眼望去,縱深的古典建筑散發著歷史的古樸厚重感。這里是比利時沙勒羅瓦勞動大學,上世紀20年代,為探索和尋找挽救民族危亡的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先驅聶榮臻、劉伯堅、何長工等都曾在此求學,孜孜以求革命真理。
1919年至1920年,一批中國青年為了探索救國的道路,到法國勤工儉學。他們從上海出發,歷經兩個多月,抵達法國馬賽港,再乘火車分赴法國各地。其中,有一支300多人的隊伍選擇到一座距離巴黎約100公里的小城“蒙達爾紀”勤工儉學,鄧小平、蔡和森、陳毅、李富春、蔡暢等數百人曾在這里求學求知。
與上世紀20年代留學生身處的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早已擺脫積貧積弱的落后局面,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前夕,在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的主樓大禮堂里,舉行了隆重的2021屆優秀畢業生典禮。有幸作為今年畢業的外國學生代表之一,我再次置身于這間富于獨特歷史意義的大廳:四周16根高大梁柱聳立,8扇蘇式風格的落地大窗明亮大氣。演講臺背景墻上,繪有一幅巨型壁畫。畫的兩側,刻有列寧的勉勵之語:“只有了解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以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a>
近日,我們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實地探訪了革命先驅在德國柏林留下的印記,感悟他們百年前遠涉重洋、探尋真理的求索歷程。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風云激蕩的100年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赝倌暾鞒?,上世紀初,一批懷著民族救亡抱負的中國進步青年出國留學,探索救國圖存之路。其中,在日本,就留下了革命先輩的紅色印記。
一部留法勤工儉學史,既是一部中國青年以絢爛青春報國求索的個人成長史,也是一部映照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舊貌換新顏的進步史。它在歷史中鏗鏘有聲,當我們回首和閱讀那一段留法歲月,依然心潮澎湃。它激勵著繼往開來的中國學子們,把握時代的呼喚,在留學歲月里繼續砥礪前行,錘筑堅定的光榮與夢想。
博士畢業后如何在德國獲得教職?應聘教授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圍繞年輕學者在德國高校的學術之路這一主題,科技日報記者應邀參加了德國華人教授學會和對話德國協會共同舉辦的一場報告會,9位在德工作的華裔教授分享了他們成長為教授的歷程和體會,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夠成長為教授,為提高德國高校的國際化水平、促進中德科學交流添磚加瓦。
即便申請人數大幅度減少,但是對于那些頂尖的名校,并不意味著就更容易被錄取。此外,中國駐美使館提示,由于最近全美爆發亞裔反歧視游行,在美中國公民要警惕針對亞裔的歧視和暴力。
對于在德留學的中國學生來說,要克服的不僅是離家幾千公里的鄉愁,更多的還有來自歐亞大陸西端的文化沖擊。文化既是對一個群體思想的提煉,又是對群體成員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等要素的概括。對于中國留學生來說,我們雖然可以從書本中學習德語、了解德國歷史,但對于德國人真實的的思考方式和處事原則,還是要通過實地的日常交往來加深了解。